联系方式
打造教学创新团队 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时间: 2025-04-03 06:34:34 | 作者: 新闻动态
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一大批数字原生企业迅速崛起,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成为重要趋势,这对传统企业、传统管理和传统人才教育培训模式都提出了较大挑战。反观经管类专业的人才教育培训现状,专业封闭化、课程软弱化、出口功利化等问题部分存在,成为了经管类专业人才教育培训的痛点和堵点。因此,满足北京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对北方工业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定位要求,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针对人才教育培训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发挥工科大学经管类专业的优势,对接产业、企业人才需求,探索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是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北方工业大学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教学团队依托经济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主,融合了会计学、国际贸易和经济与金融三个专业的骨干教师。其中,依托的三个专业均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专业于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与金融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建设点。团队包含的三个课程群“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市场营销管理教学团队”、“会计学原理”分别为北京优秀本科育人团队(2021年)、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022年)和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022年)。团队基于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发挥工科大学的专业禀赋优势,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定位为牵引力,从人才教育培训顶层设计、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完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方面,探索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
其一,洞察经管类专业人才的产业需求,以提高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匹配度。部分经管类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面临着人才教育培训及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挑战,究其根本,并非社会不再需要经管类专业毕业生,而是在新技术、新经济、新商业模式快速迭代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与现实产业人才需求产生了错位,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滞后于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沿。因而,需要充分调研技术、社会、产业的发展规律、趋势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产业需求来做经管类专业的“供给端”改革,以实现教育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平衡。
其二,系统模块设计“管工结合”类课程教学体系,以形成工业大学内经管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快速地发展并在产业中应用的背景下,本校经管类专业已经结合工科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的教育资源,初步开设了“管工结合”类相关课程,如商业大数据管理、人工智能商业应用、Python财务大数据分析、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数据模型与决策等。但总体来说,还未充分结合产业需求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管工结合”类课程的系统模块设计;在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等传统核心课程中,还没有系统融入数字化、智能化要素,没有充足表现数字化的经济与数字化管理的新趋势、新规律。因而,要解决“管工结合”理念下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模块设计问题,以充分的利用工科大学内新工科的优势,形成经管类专业的人才教育培训特色。
其三,提升经管类专业各个培养环节衔接流畅度,以塑造从理论到实践的教育闭环。经管类专业在课内学习、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教学环节之间已经尝试建立联系,并强调学以致用。但总体来说,各个教学环节仍处于较为零散的状态,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和完整的闭环。这既不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能力和技能,也不利于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提炼出知识,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相关知识网络的构建带来了挑战。因而,需要系统梳理各个培养环节之间的关系,加强各个培养环节之间的衔接及融合,解决教育闭环问题。
其四,弥补经管类专业教师实践背景欠缺短板,培育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经管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专业教师不但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理论,还要熟悉经济运行、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践操作。目前,经管类专业部分教师拥有政府任职、企业创业、企业工作的经历,还有部分教师通过社会服务、单位挂职以及社会调研等途径,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但仍然有部分教师在经营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对真实环境下的经济运行、经营管理、创新创业等活动的深刻认知。因而,还需要采取系统手段,培养、引进,形成具有实践背景、理论深度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数字化的经济赋能新商科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将着力提升经管类一流专业群建设水平,在学科群范围内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结构,依托“数字技术能力培养、管理软技能内化、数字中国发展思政育人”路线,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方案的修订中,坚持传承与拓展相结合,持续更新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在稳固优势学科专业基础上,整合原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沓部分,增设技术模块课程(Python网络编程、数据库应用、App开发技术等)、数字化管理模块课程(人工智能商业应用、商业大数据管理、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网络在线营销、互联网金融等)、数据分析模块课程(数据模型与决策、商业大数据分析技术、机器学习与商业分析等),并进一步推进专业群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管工融合、协同育人。研究强化课程讲授与思政育人相结合、人才教育培训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学-训-赛-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强化创新学分激励,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和科研活动等固化到培养方案中,设立专创融合类、开放实验类、创新创业类等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在工科高校背景下,做好面向数字化的经济新常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的顶层设计。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三全育人”。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将贯彻“学科专业对接产业、融合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以课堂为中心,以实践为载体,通过构建“双导师+双岗位”师资队伍,开展双师型育人模式,开设“创新创业+软技能第二课堂”,建立科技、文体、社团、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六大阵地,努力做到“以优质活动影响全体学生,以专业实践铸造应用人才”。依照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ACBSP认证规定要求,突出经管类专业人才核心素养与能力,打造“数字化的经济”、“智能管理”、“互联网+营销”、“智慧会计”特色育人品牌。以服务首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需求、“两区”建设、“四个”中心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牵引力,创新实践教学和知识更新,优化教育学生的方式和手段,打造具有互联网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懂理论、晓技术、精方法、擅实战,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
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学创新团队将致力于打造课上知识讲授与思政案例相结合、课下实习实训与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相结合、课外社会实践与国情民情相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叠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的“一体化德育网格”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形成育人合力,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突出工科高校优势,实现管工深层次地融合,有效利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将产教融合融入创新人才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团队将进一步聚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整合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体系、科学规划与实施实习实训环节、搭建完善学科竞赛实战平台、拓宽创新创业应用渠道,实现“学”“训”“赛”“用”,各环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四轮驱动,构建“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1个人才模型、2个价值引领回路、3类职场软技能和4个赋能教育单元)。
坚定青年学生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针对当前本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数量不充分、课程教学体系不系统、课创衔接不紧密等痛点问题,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将借鉴优质高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结合初创企业的创业流程,构建面向创业全流程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体系覆盖从产生创意到项目实现的全过程(创业准备、团队组建、产品策划、运营推广、项目展示、企业管理),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知识链。同时,在专业课程中植入双创元素,使课程内容与双创实践紧密结合。授课教师能结合每门课的内容和特点,选择理论、模拟、仿真或实战的形式完成课程内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培育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与创业资源的能力。同时,团队将从线上线下课程资源、软硬件资源、校内外双创导师资源、校内外基地资源等方面开展资源建设与整合,探索各类资源的建设内容和融合模式,注重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索双创基地建设与人才能力培养的匹配契合点,明确双创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目标,并从能力目标出发,构建基于双创“知识-技能-能力”的SKA匹配矩阵,将创新创业教育SKA融入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竞赛组织、创新创业实践以及课程思政之中,打造多维度资源整合的双创育人平台。
坚持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和第一资源,以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发展导向和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导向,教学团队将致力于构建“双师型”强师计划,有效提升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三螺旋”合力。通过扩大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引进优秀企业家进课堂、立项目、成为顾问团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寻找“落地点”,也为教师理论科研提供实践参考。团队将积极落实班导师育人第一责任人制度,“匠心传承”保障优秀经验和做法影响和激励青年教师,以虚拟教研室、课程组、专业群为载体培养青年教师,通过教改立项、教学成果申报和创新团队建设等促进教师在教学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成长。团队还将高效利用双创基地资源,以双创基地为平台深化与校外企业、实习实践基地的合作,加强教师数字化技能的专题培训,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承接项目和实践锻炼,促进教师全方位成长。此外,团队还将重视“国际化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国际化”,积极引进有着非常丰富应用实践的高水平学术骨干与海内外优秀人才,并选派骨干教师公派出国访学研修,定期与国外多所高校举办国际会议,汲取国外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经验和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同时,科学构建教师队伍评价体系,依据教学成果和课堂反馈持续优化改进,监督和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多措并举打造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
通过打造教学创新团队,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及资源建设方面不断发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得到较大增强。这不仅为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做好了注脚,而且培养出了更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有效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